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面临哪些困难?高校信息化队伍总体来说由三部分人员组成。第一部分是信息化部门专职人员;第二部分是行政、教学单位的兼职信息员(或安全员);第三部分是为学校提供信息化建设服务的厂商,其中包括项目实施人员,软硬件设备驻场运维人员等。目前,高校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面临哪些困难?
1、高校信息化队伍发展受限
高校信息化人员职称晋升和薪酬制度一般参照实验人员,但因种种原因,该类人员在晋升职称、提高薪酬等方面均有很大困难。具体表现在:工作负担重,没有时间潜心研究,在与校内同系列人员的竞争中不占优势;对于分布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兼职信息员,由于工作缺少奖励机制,因此工作热情很难被激发。
2、高校信息化队伍岗位定位不高
高校的信息化从业人员多属于教辅系列,主要从事技术工作,归属于学校后勤保障服务部门,不同程度地被边缘化,难以主导全局信息化工作的推进。
3、高校信息化人才工作强度高
尽管各高校信息化部门的职能分工有所不同,但岗位设置和职责要求差别不大,高校信息化人才周平均工作时间大于60个小时,超过八成的信息化人员工作负荷饱和,甚至严重过量。这也成为高校个别信息化人员离职的原因。
4、高校信息化队伍人事制度不健全
高校信息化部门的职员,一般按照教辅人员来评定成绩,但信息化人员在工作强度、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方面相较实验室人员存在先天劣势。具体表现在:信息化人员工作时间较长,没有学术研究平台,在职称评定中无竞争优势,绩效奖金较少。
同时,与教师岗位人员相比,学校没有为高校信息化人员提供继续求学深造的政策,有的高校反而出台限制措施,阻碍在岗人员在职求学深造。这样势必造成信息化人才队伍发展受阻,难以实现信息化人才队伍梯队建设。
高校信息化的整体建设离不开队伍的支持,所以高校在注重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信息化队伍也不能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