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以往的管办评分离背景下的评估不同,高校开展内部教学质量诊改工作是提升院校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开展这种工作需要采用持续改进的运行模式,这样可以有效克服周期性的评估这种行政指令下易使被评估院校产生应付心理的问题。所以,这种方式能激发高职院校的内部学习动力,并使其成为工作的新常态。那么教学质量诊改的重点在哪方面呢?
一、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建立及优化
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诊断,需要大量数据信息的支持,要动态监控反馈教学效果,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推动诊改工作的有效性发展。所以,采集哪些信息、如何采集是保障数据平台结构完整、数据有针对性的关键。
比如,教师业务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对专任教师职称、获奖、论文、进修培训、常规考核、工作总结、教学成果等综合信息的管理,以供高职院校进行课题管理、工作统计和测评等工作。
所以,高职院校要以强化数据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为目标,细化各专业的资源配置,建立教学质量诊改平台,并逐渐完善涉及全员、反应全面、网络互动的诊改工作制度,实现对高职院校日常教学和管理全过程的数据信息的实时监测、及时预警,逐步构建常态化诊改工作机制。同时,高职院校要切实保障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运转,推动诊改工作持续改进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标准体系构建是否完善,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也影响着教学运行、评价体系能否合理构建。其中,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展、教师教学水平、教学及实训条件等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最为直接。
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学诊改中应着重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具体实施方式以及核心课程制定的标准,包括理论与实践课时设置比例、课时数与学分的分配、课程的考核手段等,以及校内外实训的制定标准、学生满意度调查、督导组现场及视频听课效果评价、教务处对教师教学日志、工作手册的常规检查等,从而完善质量评价监控系统。
三、广泛调研,分步实施
教学诊改工作的运行机制需要全校师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而高职院校在建立过程和初步探索运行中难免有一些不完善之处,这就需要学校逐步推进,根据诊改的需要,积极开展广泛地调研,形成方案论证、人员培训、运行反馈、修改完善等多个过程并存的设计运行循环模式。
所以,高职院校要广泛听取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对系统建立和运用的感受,根据得到的意见及建议部分调整,进而推动整体的改进。
四、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反馈机制
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适应岗位工作情况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调查等,能够最为真实地反映出教学诊改工作的效果,这是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有效反馈,出现的问题也能在最大限度上帮助改进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
事实上,高校教学质量诊改工作并不容易,因此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秉持改革的决心跟坚持不懈的耐心,以诊改制度的建立为契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